亞洲大學心理學系

吊飾文化背後的「心理密碼」

  • 2025-09-10
  • 廖御圻 (Dr. Yu-Chi Liao)
亞洲大學心理系楊婷媖助理教授近日受邀接受《華視新聞雜誌》專題訪談,節目於 2025年8月30日 播出,題目為〈解讀吊飾密碼〉。節目聚焦於近年來快速興起的「痛包」與「吊飾文化」,不僅在年輕族群間蔚為風潮,更成為一種展現自我認同與情感寄託的重要媒介。楊博士以消費心理學的角度,深入剖析這一現象背後的心理動力與文化意涵。

在訪談中,楊老師指出,吊飾與痛包的魅力,並不僅僅來自於外表的可愛或流行,而是因為它們承載了使用者的情感投射與自我表達。許多消費者會選擇將特定角色、偶像或象徵符號掛在包包上,這種行為不只是收藏,更是一種「社交語言」。透過吊飾,他們向外界傳達自己的興趣、價值觀與歸屬感。換言之,吊飾不僅是裝飾品,而是心理需求與社會互動的橋樑。

節目也關注不同世代在吊飾文化上的差異。對年輕世代而言,吊飾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與社群媒體的自我呈現緊密結合;而對較年長的世代,可能會以「收藏」或「紀念」的角度來看待。楊老師認為,這種差異反映出世代在「可愛文化」與「消費行為」上的多元價值觀。老師進一步強調,研究這些現象有助於理解當代年輕人如何在消費中尋找身分認同,以及如何透過物品來建立社會連結。

此次專訪不僅讓社會大眾更能理解吊飾文化背後的「心理密碼」,同時也展現了亞洲大學心理系在社會議題觀察與學術研究上的專業視角。透過媒體平台,學術界得以與大眾交流,亦彰顯本校在推動心理學應用於日常生活的努力與影響力。未來,亞洲大學心理所應用心理學組也將持續培育具有理論基礎與實務應用能力的人才,歡迎對心理學有興趣的同學加入,一同探索心理學在真實世界中的多元面向。

這是一張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