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大学心理学系

吊饰文化背后的「心理密码」

  • 2025-09-10
  • 廖御圻 (Dr. Yu-Chi Liao)
亚洲大学心理系杨婷媖助理教授近日受邀接受《华视新闻杂志》专题访谈,节目于 2025年8月30日 播出,题目为〈解读吊饰密码〉。节目聚焦于近年来快速兴起的「痛包」与「吊饰文化」,不仅在年轻族群间蔚为风潮,更成为一种展现自我认同与情感寄讬的重要媒介。杨博士以消费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剖析这一现象背后的心理动力与文化意涵。

在访谈中,杨老师指出,吊饰与痛包的魅力,并不仅仅来自于外表的可爱或流行,而是因为它们承载了使用者的情感投射与自我表达。许多消费者会选择将特定角色、偶像或象征符号挂在包包上,这种行为不只是收藏,更是一种「社交语言」。透过吊饰,他们向外界传达自己的兴趣、价值观与归属感。换言之,吊饰不仅是装饰品,而是心理需求与社会互动的桥樑。

节目也关注不同世代在吊饰文化上的差异。对年轻世代而言,吊饰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社群媒体的自我呈现紧密结合;而对较年长的世代,可能会以「收藏」或「纪念」的角度来看待。杨老师认为,这种差异反映出世代在「可爱文化」与「消费行为」上的多元价值观。老师进一步强调,研究这些现象有助于理解当代年轻人如何在消费中寻找身分认同,以及如何透过物品来建立社会连结。

此次专访不仅让社会大众更能理解吊饰文化背后的「心理密码」,同时也展现了亚洲大学心理系在社会议题观察与学术研究上的专业视角。透过媒体平台,学术界得以与大众交流,亦彰显本校在推动心理学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努力与影响力。未来,亚洲大学心理所应用心理学组也将持续培育具有理论基础与实务应用能力的人才,欢迎对心理学有兴趣的同学加入,一同探索心理学在真实世界中的多元面向。

这是一张图片